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考古发现 > 考古最新发现:黄海发现的丹东一号为致远舰

考古最新发现:黄海发现的丹东一号为致远舰

2020-11-05 00:38:12 来源:盘龙历史网

  历史回顾:在2014年,我国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暂命名为“丹东一号”。2015年8月,我国文物局再次对沉船进行重点的排查,发现近期一组出水的瓷器碎片上书篆体“致远”二字,从而确认该船就是闻名中外的“致远”舰。

      “丹东一号”即是“致远战舰”的证据

  水下考古发现的关键证据:挖掘工作持续多年、多次

  2014年8月至10月,“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再次启动。经过运用科技手段,推测出沉舰体量约为1500吨,埋深3米左右。铁质残片所用的铁(钢)板材料为炒钢。通过大量的抽沙与测绘,已陆续确认沉舰两侧弦边、艉部、桅杆及部分沉船遗物。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等。

  水下测绘图显示,舰体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探明长度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约9米至10米,船体外壳为铁板构造。铁板以铆钉连接,两侧舷边多因崩塌而平摊沙层中。船体外轮廓形态尚可,但船舱受战火及其他因素影响受损较大。抽沙后,填土中多见碎木板、弯曲移位的铁板,并有多处火烧迹象,这些均与史料吻合。

  “撞沉吉野”成为千古绝唱

  1894年中日发生甲午海战,北洋水师4艘战舰壮烈殉国。其中,管带(约等于舰长)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为掩护受到猛烈攻击的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旗舰“吉野”,被鱼雷击中后,全舰官兵除7人全部壮烈殉国。

  邓世昌在“致远”号沉没后,有水师官兵乘小船给其抛绳索,被其扔掉;之后其被爱犬拉住不放,为表爱国决心,激励剩余官兵抗敌,“与犬同沉”。目睹此状的水师官兵无不感到悲壮至极。

  数十年后,这段历史被改编成《甲午风云》搬上电影荧幕。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在剧中喊出了那句无比悲壮惨烈的口号:“撞沉吉野”!(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新华网沈阳9月29日电(记者赵洪南徐扬)中国考古学家近日在黄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战中沉船的真实身份,经初步确认为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29日告诉新华社记者,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发现100多件文物,从打捞起的文物可以断定,“丹东一号”沉船就是甲午海战致远舰。

  周春水说,目前已发现的文物中,一组上面写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是“丹东一号”实为甲午海战致远舰的最直观证据。

  “致远”和“靖远”是姊妹舰,由英国公司设计建造,配备的全套餐具也都是特别定制。其中属于靖远舰的一组餐具,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组餐具盘子中央部位标明船名“靖远”。以此推断,此次水下考古发现的瓷盘,盘子中央出现相同字体的“致远”标记,成为锁定致远舰的重要证据。

  这艘沉没战舰发现于丹东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的距离,所处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间。“丹东一号”沉船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9-10米,体量在1600吨左右。整个船体外轮廓形态保存尚可,但舱中损伤较大,杂乱分布较多碎木板、铁板、机器零件等物品,并发现多处火烧迹象,调查中还发现炮、子弹等武器弹药残件,伴出有大量铆钉铁甲板、木质船材等遗物。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沉船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一大批文物陆续出水,对解开这艘沉舰的身份谜团起了重要作用。

  致远舰是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之一,爱国将领邓世昌就是致远舰的管带。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9月,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附近海域)爆发海战。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本文标题:考古最新发现:黄海发现的丹东一号为致远舰 - 考古发现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6091.html

相关内容推荐
考古发现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