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战史风云 > 周公东征的故事:揭周公东征平叛的意义

周公东征的故事:揭周公东征平叛的意义

2020-11-04 23:04:32 来源:盘龙历史网
    周公东征是发生在约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元年,当时,周武王刚去世,周成王年幼,这时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联合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这场战争也称之为周公东征,那么,你知道周公东征平叛的故事是怎样的吗?周公东征平叛 又有何意义呢?一起来看看吧。

周公东征的故事:揭周公东征平叛的意义

    关于周公东征平叛的故事

    周武王姬发在约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歼灭了商军主力之后,建立西周王朝,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地分为四个区: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掌管。同时将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为鄘,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为邶,封给武王弟霍叔姬处掌管,共同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武庚表面上臣服于周,实则时刻企图复辟。
    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时年13岁,周公就辅助成王理政。但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联合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东征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叛乱的策源地原殷商王畿地区。周公统率东征大军出动后,按当年武王伐纣的路线行军,兵锋直指邺地(朝歌北)。由于叛乱不得人心,加上东征军实力强大,所以周师一到,武庚的叛乱武装便全线溃败,武庚本人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耻下场。
    第三阶段是征讨“践奄”,将周王室统治推进到东方地区。在征服了淮夷诸小国后,周公再接再厉,挥师北上“践奄”,讨伐东方最后一个叛乱据点。奄,又名商奄,地居今山东曲阜一带,商朝时曾是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周灭商后,奄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乱的爆发,奄也积极参与,成为周在东方的一个劲敌,所以自然是周公东征中的重要打击对象。此时周师已经占领了奄国西、南两面的邻国,对其构成战略包围,奄已处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故当周师挟战胜之余威,进迫奄城时,奄君束手无策,只好被迫缴械投降了。奄国灭亡后,丰、蒲姑等山东北部诸方国也相继投降,周王朝的统治势力一下子扩大到了渤海黄海边上。至此,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终于以胜利而宣告结束。

    关于周公东征的意义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而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还是在分封同姓之后。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周公东征象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这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东征的战斗是残酷而激烈的,战士们跟着周公东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纵使饱经战斗的苦楚,能够生还是很幸运的了。东征的战士思念家乡,一旦解甲归田,心中充满了种种遐想,《诗经·豳风·东山》,就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再也不是内外交困,战斗之前的那种“风雨所飘摇,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周公东征战争是武王伐纣战争的继续,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东征胜利后,周公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镐京的位置太偏于西部,远离商殷那里得来的土地太远,不利于对那里进行管理,所以决定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经过占卜,周公认为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在洛邑建造一个新的都城——“东都”。
    周公严格恪守文王、武王的遗训,节俭办事,不搞铺张。东都的规模很宏伟,它的内城是九里见方,外城是二十七里见方,一共花了九年多时间才建成,但是其中绝没有为追求享乐而建造的场所。周朝从此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的根基所在;新建成的东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做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的东都由周公坐镇。
    从此,周朝长期稳定的局面开始形成。
本文标题:周公东征的故事:揭周公东征平叛的意义 - 战史风云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2395.html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战史风云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